六七動力關於本社那些事那些人北京評論各家之言歷史背景六七影响六七參考赤子心聲昔日頭版
參考書目




《赤柱囚徒--翟暖暉憶(六七暴動)》       作者:翟暖暉

内容簡介:

1967年,香港發生「六七暴動」。當時三份外圍左派報刊曾因刊出一些新聞而遭受港英政府以檢控、查封及拘捕三報負責人作處分。本書作者因承印該等報刊,亦受到牽連,被判入獄,在赤柱監獄飽嚐了二年多的鐵窗生涯。因為際遇非常時期的敏感新聞內容,港英政府處以如此重罰,乃香港開埠以來前所未見,這當然是與當年「六七暴動」背後複雜的政治因素有關。

作者受累身陷囹圄,家庭生活及事業迭遭打擊,然而他並不怨天尤人或心怯退縮,而是表現出同仇敵慨,大義凜然和無畏的氣慨。在受禁期間及出獄後的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裡,作者筆耕不輟,留下有不少文字著述,如有關1924年省港大罷工的研究,「六七暴動」每日的詳細紀錄,法庭審訊、牢獄生涯的記述,讀書筆記以及獄中詞詩 (已出版,書名《勝似閒庭信步集》)等等。

本書真實地紀錄了作者在入獄之後所遭受的非人遭遇,也從側面反映出當代香港歷史中這一重大事件相關的人與事,以及獨特的個人遭遇與心路歷程,委屬難得,極具史料價值,值得珍而重之。

作者簡介:

翟暖暉,1919年出生於廣東省番禺縣。鄉里師塾啟蒙,後就讀於廣東省立藝專及廣東大學。1947年移居香港,1949年在香港與錢靜嫻女士結婚,育有二女兒。翟暖暉曾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上世紀80年代曾出任兩屆全國政協委員。翟暖暉一生大半的精力投放在出版文化事業上。他曾任職學文書店編輯、大光出版社董事,投資創辦南昌印務公司,華風書局、宏豐圖書公司,並出任上述三家公司總經理。上世紀70年代初創辦 《廣角鏡月刊》及《現代軍事月刊》,80年代初出任「香港書刊業商會」創會會長。1967年香港發生「反英抗暴」事件。港英政府以緊急法令查封三間外圍左報:《香港夜報》、《新午報》、《田豐日報》,並拘捕三報的督印人。翟暖暉以三報承印人身份受牽連,被判入獄三年。「六四」事件後,翟暖暉的人生觀與前有所改變,不時以自由主義文化人的姿態,撰述文章或親身參加了一些重大的社會活動。2013年1月,翟暖暉因病逝世於九龍法國醫院,終年94歲。





《香港六七暴動内情》      作者:張家偉

内容簡介:

本書是首部全面記述六七暴動經過的專著,全書首部分描述事件始末,第二部分為多位參與其事的左派人士和港府官員的訪談錄,其中曾德成、黄建立、胡棣周等參與六七事件的左派人士, 三十三年來首次開腔。夲書展現不少鲜為人知的內情,包括港英與左派陣營曾就前往港督府示威達成默契。

夲書資料翔實,立論中肯,是有意了解這段香港歷史的讀者不容錯過之作。

作者簡介:

張家偉,香港新聞工作者,現任職香港《南華早報》政治編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後考獲該學系碩士學位。曾在香港《星島日報》、《華僑日報》及《亞洲週刊》擔任政治新聞記者; 一九九八年獲香港記者協會與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合辦的人權新聞獎雜誌組冠軍。自一九九六年起開始研究六七暴動,二零零零年出版《香港六七暴動內情》, 二零零九年出版 Hong Kong's Watershed: The 1967 Riots。





《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      作者:張家偉

内容簡介:

六七暴動堪稱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本書分析六七暴動的成因、經過及影響,詳細敘述騷亂的導火線及主要事件,包括沙頭角邊境衝突、炸彈浪潮及火燒英國駐北京代辦處等。

本書根據近年解封的英國政府機密檔案,披露英國政府當年處理騷亂及中英關係的策略。作者採訪了多位來自港英政府及左派陣營的當事人,包括負責鎮壓暴動的港督私人助理姬達、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梁上苑、目前擔任立法會主席的曾鈺成及民政事務局局長的曾德成。作者也敘述了多位響應左派號召參與反英抗爭,而付出沉重代價的參與者的遭遇。由於部分被訪者已相繼辭世,這些珍貴的訪問紀錄為這段歷史留下不可或缺的口述歷史資料。





《傷城記--67年那些事》      作者:張家偉

内容簡介:

對我們了解左派陣營朋友對事件的心路歷程,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補充,也為日後進一步的研究奠下了堅實的基礎。書中的大小故事,令人深深感受到因事件斷送前途、終生受辱的人士的悲愴和憤憤不平,教人動容。

― 葉健民(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


這些「小人物」中,沒有起過什麼關鍵性的決策作用,但他們的經歷卻像樹榦的年輪,牢牢地記下了當年的一幕幕情景,令人由小見大,由微知著,彷彿走入時光隧道,感受到當年的時局和氣氛。

― 劉銳紹(著名時事評論員)


從一個個小故事以小見大,讓讀者對昔日謎團的宏觀格局重新檢視,無論大家對六七研究有沒有基礎、對這件事評價如何,都能通過閱讀本書有所得著。

―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火樹飛花--67年那些人》      作者:屈穎妍

内容簡介:

他們不是可悲,可憐,也不需要可歌可泣,他們曾是平凡而可愛的人。鐵窗無情,白了少年頭,火樹飛花遍地,是時候說一句公道話,給一個正名。 作者簡介:

暢銷書《怪獸家長》作者。著名專欄作家,曾任電視台職員、電影工作者、前中學教師、新聞記者、雜誌編輯、顧問等,產量甚豐,專責人物專訪專題報導。;近年在明報、星島日報、頭條日報及晴報發表專欄評論文章。





《印象六七 -- 67年那一刹》      作者:林超榮

内容簡介:

27個來自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香港人,卻共同渡過一個時空 ──「1967」這一年。激情、暴力、悲憤、動亂、腥風、血雨,一下子混在一起。

在這些人的腦際間,都曾留下過去或多或少、或深或淺、或紅或黑的印象。這些一剎那的印象定格合拼出一幅1967年香港人難以遺忘的「上河圖」。

作者簡介:

華語影視界著名編劇,跨媒體創作人,有「鬼馬創作人」、「頭條超人」之稱。





《1967 -- 國際視野的反思》      作者:沈旭暉

内容簡介:

在香港學界,國際關係是一個非主流學科。它的非主流身份,部份卻是由涇渭分明的學風促成,令不少原來擁有國際視角的素材,都停留在單一學科的平面演繹。1967年發生的「六七暴動」,或當事人所稱的「反英抗暴」,即是其中一個例子。

關於六七本身,近年已有不少研究面世,後續研究可以貢獻的,在於六七的前世今生,也就是當時國際格局、中國政治、港英政策對事件的影響,以及今天的香港特區如何被事件的遺產所影響。這本文集的三個部份,正是以此脈絡貫串。最後,文集加入了四位六七當事人的個人分享,他們身份不同,觀點自然互不相同,令事件更立體。 作者簡介: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全球研究課程主任、香港亞太研究所國際事務研究中心聯席主任。致力於國際關係研究,定期於國際學術期刊發表文章,如《中國季刊》、《當代中國》等, 並為香港及中國報章雜誌撰寫國際關係評論。著有Redefining Nationalism in Modern China: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Public Opinion in the 21st Century, 參與編撰 Multidimensional Diplomacy of Contemporary China, Onlin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China’s Bilateral Relations等等。





《中英街一號》      作者:趙崇基、謝傲霜

内容簡介:

馬克吐溫說過:「歷史並不會重複,但它會押韻。」

1967年香港六七暴動,居於沙頭角的17歲女主角被歷史的必然和命運的偶然捲入其中,人生被迫改寫;2017年中港矛盾激烈,沙頭角興建特區商業城引發抗爭,同樣是17歲女生,活在另一個時代,她又會如何在歷史面前抉擇命運?

沙頭角,這個邊境之城,這香港與中國的邊界,道盡了歷史的無奈,以及人在其中的無助。 作者簡介:

趙崇基,台大外文系畢業後,一頭扎進影視圈,拍過十七齣電影,個人較喜歡《三個相愛的少年》、《三個受傷的警察》、《甜言蜜語》、《天有眼》、《夜明》。 曾獲提名「最佳導演」,但工作生涯上最受讚揚的,是一次沒有替身在場,為拍一個鏡頭,親身上陣跳笨豬跳,雖然又暈又嘔,但影像出色。童年曾立志做老師, 人到中年,夢想成真。在城巿大學教電影,於誨人不倦中磨掉急性子。刻苦耐勞的體質,適合趕戲及艱苦自助遊,追求輕盈生活,正在學習放下。





《香港,1967》      作者:余汝信

内容簡介:

1967年,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難以忘卻的年頭,文革的狂飆席捲了神州大地,而香港這個處於中國南部的英國殖民地,也受到極大波及, 發生在這一年5月至8月的一連串事件,不僅成為中英兩國關係的「磨心」,而且在許許多多香港人中間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記。無論是回歸前的港英政府還是九七之後的特區政府, 都對此事諱莫如深,而坊間對此次事件,也有不可調和的對立之說法,有人稱之為「反英抗暴」,有人稱之為「六七暴動」,有人稱之為「港式文化大革命」,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究竟在這一年中發生了甚麼事件?它的來龍去脈又是怎樣一回事?其真相又是如何?

余汝信是文革史研究專家,在研究文革大歷史的過程之中,他敏銳地發現內地及香港論者在敘述及評估這段歷史上存在缺陷、不足和差距。 因而他試圖依靠香港與內地兩地的文獻資料,以客觀公正的立場,重構和還原這段史實。 作者簡介:

著名的文革史研究專家,移居香港二十多年。





《67暴動秘辛 —— 英方絕密檔案曝光》      作者:梁家權、 王慧麟、 屈穎中

内容簡介:

六七暴動,對香港造成很大的震盪。三十多年來,提及暴動來龍去脈的論著很少,一來資料難尋,二來牽涉其中的當事人,不是不肯開口,就是只了解冰山一角。本書作者從英國政府檔案處找到數十份、厚逾六呎的“機密”(Confidential)及“絕密”(Secret)文件,很多是港督與英國外交部及國防部的親筆信,從中看到港英對付這場暴動的策略外,更可了解當權者的想法。三十多年來的一些謎團,今日終於解開,亦填補了當年歷史的一部份空白!

作者簡介:

梁家權 —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報章、雜誌編採工作,現為《香 港經濟日報》高級助理總編輯。

王慧麟 —
香港大學法律系畢業,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法律碩士、博士 候選人(2001),曾任政黨助理、香港政府政務主任,現為《香 港經濟日報》主筆。

屈穎中 —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畢業,現為《香港經濟日報》首席研究員。





《周恩來與香港「六七暴動」內幕》      作者:冉勃隆、馬繼森

内容簡介:

一九六七年香港左派受到大陸文化大革命的感染,發動了一場“反英抗暴”的鬥爭。對於這場鬥爭,當時北京當局採取什麼態度?外交部採取什麼措施?特別是作為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又是如何處置的? 外交部的“港辦”和香港的“港澳工委”扮演著什麼角色?所謂“反英抗暴”的鬥爭方案是如何制定出來的?是不是如一些人所說是由林彪,江青所把持的“中央文革”一手製造出來的?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冉勃隆先生,馬繼森女士當時任職於外交部,曾參與此一案件。本書原原本本地揭開了當時北京外交部在周恩來的指示下,處理這一場外交鬥爭鮮為人知的內幕秘辛, 使我們對當年這場充滿火藥味的鬥爭的發生及其發展過程,有著更為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香港左派鬥爭史》      作者:周奕

内容簡介:

戰後初期,港英匡扶工運以此抵消國民黨在香港的影響力,左派工會承機崛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港英屈從於美帝的「圍堵中國」的全球戰略部署,在香港採取了敵視新中國的政策。香港的左派工會、學校、社團由於維護生存和愛國的權利,遭受到港英的種種迫害,不少工作人員被逮捕、毆打、判囚以致被逮解出境。

近二十年的壓榨迫害,導致1967年的反英抗暴鬥爭瞬即成為燎原之勢。在這場鬥爭中,香港同胞被警察殺害者超過20人,被判牢者達1,700人,港英的血腥鎮壓無所不用其極。

作者簡介:

夲書作者從青少年即參加左派的團體活動,半個世紀以來,先後從事青運、工運和新聞事業。

本欄所引文章的立場及觀點,並不表示本網站同意或接受。
如有侵犯版權亊,請示知以便作刪除處理,我們對以上媒體表示謝意。
[ 六七動力 | 關於本社 | 那些事 | 那些人 | 北京評論 | 各家之言 | 歷史背景 | 六七影响 | 六七參考 | 赤子心聲| 昔日頭版 ]
聨絡我們 Contact Us :contact@hk1967.org
Copyrights © 67 Synergy Group 2015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